为什么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却像根本没有读过书似的?
说到底输入与输出的问题。
举例子,很多人写作很厉害,有共因:看过很多书,然后练习写的多。假设,平时不看书,能写的出来?
我们所谓的书读许多,而觉得没有收获。无非是有可能泛而不精,或者还没有碰到用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用功,实际上只是做了些无用功,因为没有深入,没有思考,没有总结,所以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或者只是多知道了个名词而已,而没有化为智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写出经典书籍的人,一定是该领域的强者,我们要学习,当然要像强者学习,这是珠穆朗玛峰理论。
不断的输入,是前提。同时,不断思考,结合实际,进行总结。再阅读,再总结,才能让自己厚积薄发。
实践方面,有一万小时理论,指的是一个人在一领域通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他一定可以成为该领域一定的高手。所以量变决定质变。
继续坚持,及时调整,大树经过一百次的砍击,不一定倒下,第一百零一次倒下,你能说早知道就不用前一百次的砍击吗?
寻章摘句老雕虫,钻进书本里一味地追随教条思想,不能在生活和实践里活学活用,到老也不过是挂着各种读书标签的迂腐学究而已。不管是博士还是教授,如果到死都没有作出匹配名声地位的贡献,还不如民间奇人异士有益于国家和社会。
人类的生命有限,学习也得结合实践才能事半功倍,所以书虽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没有爬行攀登能力的人,只是整天亲吻书本,不能深刻理解书里的意义,不能把书的营养输入自己身体,只能算是书的仆人而已,不能成为书的主人。历史上成大事的人没有纯粹的书呆子,大都是书读得不多但是善于在实践里学习的人。
读书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的人一个月看三本书,有的人三个月看一本书,我们不能一定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这样就犯了教条主义,因为在不同的因素下发生的事都是不一样的。
读书要复习,只有反复的复习书中的重点才会记住。没有别的办法。
读书要思考,对照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问题,自己是怎么解决的。
读书要写感想,通过读这一节自己的感触是什么?加深印象。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