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东欧各国只有南斯拉夫抵抗力量靠自己收复国土?
一九四四年九月,盘踞巴尔干半岛的德军F集团军群,依然控制着南斯拉夫大部分城市和公路以及铁路。于是苏联和南斯拉夫为此达成协议,由苏联红军和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以及保加利亚武装部队进入南斯拉夫,联合实施对德军F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
苏军收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打开了通往东欧国家的西部国门。被纳粹德国占领的东欧国家,面临着强大苏军碾压式的战略进攻态势。苏军解放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的作战行动,为解放东欧战役中第一阶段的第二次战役,分别由苏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第三方面军,以及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还有保加利亚的三个集团军,联合对德军F集团军群发起强大攻势。苏、南、保联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F集团军群的正面防御,推进至贝尔格莱德郊外。经过激烈的巷战,苏、南、保联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由于东线战场的溃败,希特勒不得不收缩兵力,将德军回撤德国守卫柏林。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便将德军必须通过的公路、桥梁和铁路破坏,并炸毁德军为装甲部队运输燃油的列车。南斯拉夫影片《桥》,以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事情。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希特勒装甲部队正面打击的是南斯拉夫王国“皇家军队”,也就是当时这个国家的政府军,跟电影里的铁托游击队(南斯拉夫人民军)不是一码事。如果不是南斯拉夫政府军迅速崩溃,恐怕也没有铁托崛起的机会,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南斯拉夫政府原本是亲德的,是纳粹德国的盟友,本来两国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不过在南斯拉夫政府和军队内部,确实有一批亲英的少壮派。1941年3月,受英国出兵援助希腊(抵抗意大利人)的刺激,亲英的军官们发动政变,空军司令西莫维奇组织新的政府。
虽然南斯拉夫新政府声称在英德两个阵营间保持中立,但其亲英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希特勒为了在打击苏联之前确保侧后方的稳定,遂下定决心对东南欧用兵,打垮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彻底赶走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于是“巴尔干战役”爆发。
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拥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旅,纸面兵力大约有120万人。但是装备低劣训练不精,只拥有110辆法国造的雷诺轻型坦克和400来架陈旧的飞机,其部队数量和质量甚至远逊于法国,“欧洲第一陆军”在纳粹坦克进攻下都稀里哗啦,何况南斯拉夫?
德军在巴尔干战役中投入了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差不多是一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刚刚历经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德军配合娴熟经验丰富,根本不是南斯拉夫军队可以抗衡的。同时,德军还有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的助战,总兵力超过80个师,“联军”拥有20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对南斯拉夫军队有压倒性优势。
更要命的是,南斯拉夫是个“捏在一起”的国家,其境内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地区具有强烈的分裂主义倾向,这是复杂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所以战争爆发后,德国人的进攻给这俩地区提供了“揭竿而起”的良机,由上述地区兵员组成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第一集团军(辖第4、第7两个军团),迅速倒戈成为德国盟军。
看过《苏捷斯卡战役》《内雷拉瓦河战役》等电影的军事爱好者,都应该记得配合德军作战的克罗地亚部队,那些原来都是南斯拉夫的政府军,他们是欢迎德国人的。因此,德国人需要主要打击的,根本没有120万军队,南斯拉夫野战部队只编有三个集团军六个军团,等于倒戈了三分之一。
说句题外话,哎,就跟90年代北约打击南联盟的情况差不多,铁托用强力手腕组成的南联盟,再次四分五裂,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南斯拉夫政府军的最大贡献,是在政府宣布投降后,部分爱国者加入了铁托游击队,同时给游击队留下了相当多的武器。
至于说到前南电影里铁托游击队有多么厉害,也是夸大宣传的结果,真有那个本事也不用被德军围剿了。南斯拉夫人民军得以生存和壮大,与苏德战争爆发有直接关系,整个巴尔干战役是在1941年5月全部结束的,而不到两个月后希特勒就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主力全部东调。
所以当发现铁托游击队有所壮大后,希特勒早已深陷东方战场,无力抽出太多精锐进行打击,动用的都是番号在100甚至300以外的后建步兵师和党卫军外籍部队,比如“欧根亲王师”就算绝对主力了,以及克罗地亚、意大利等杂七杂八的混合部队,战斗力只能算三流,
到战争末期,南斯拉夫人民军已经发展到百万之众,而德军在南斯拉夫境内只留驻20万兵力。即便如此,在苏联红军到来之前,铁托游击队也只解放了三分之二的领土。如果德国人不是受苏德战场的牵绊,哪怕调动两个精锐集团军进剿铁托,那南斯拉夫人民军在1943年之前也不是对手,逃往苏联是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