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干什么的?
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建筑总高度约超过130米,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 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
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什么叫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介绍?
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为什么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被烧,却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在喊心痛?
我也心痛!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一个符号,我首先不是想它是法国的,而是它拥有800年历史的建筑物。我印象中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作家雨果书中的描写的,一个长相丑陋的敲钟人,对于一个吉普赛少女的热爱,爬上钟楼的画面。所以,巴黎圣母院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悲惨又绝美的故事,在美丽化身的吉普赛少女身上,宗教及上流社会反映的丑陋贪婪的心灵,远比人民群众化身的,外表的丑陋更邪恶,奸诈。
巴黎圣母院的被烧,让我重新思考文物对我们的价值。走在暮春的微风里,我似乎看到在1937年的中国大地上一辆辆车,一艘艘船,趁着月色谨慎又急促的向前行驶,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玉器,也不是枪火弹药,而是一箱箱书、字画、甲骨、青铜器等等文物。在1937年的七七,日本在卢沟桥打响侵华第一枪时,我们的国家就像一棵小草在风雨中飘摇。身处平津的民众,处于日本的包围圈里,有门路的找出路,没有门路的在家惶恐不可终日。在这种背景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长傅斯任命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负责这次文物南迁的事宜。
在人遇到危机的时候,人自然地想要把自己和贵重的东西搬到安全的地方。我们的文物的就是很重要的东西,里面有古人智慧的结晶,里面有未曾揭开的秘密,里面有名族的厚重感。
在搬运途中有个小插曲,史语所这批文物有民生公司负责运输从武汉到四川,在途中,有部分图书因为翻船导致图书流失。在傅斯年听到这个消息,找民生公司老板卢作孚算账。卢作孚说按照市场价赔,傅斯年不依不饶地说这些图书的价格,不是钱那么简单。当时卢作孚非生气,因为国内处于日本侵华时期,到处炮火轰轰,民生公司克服种种困难把把这批文物运送过江,不说有没有赚钱,已经答应赔偿,对方还不答应,碍于傅斯年在南京政府的威望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吞。
所以对巴黎圣母院的心疼,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月,是对文物的敬重和敬畏。我们对于曾经的圆明园被烧,故宫文物被洗劫,敦煌壁画撬下来带走的情形是何等的痛心疾首。每年都有一些文物被爱国人士买回来捐给国家,听到这些消息真的是大快人心!所有的文物都是有灵魂的,是人类成长的脚步和回望的牵挂。